新刊丨《文学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2024年第1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编者按 《文学遗产》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倡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立足当代,坚守学术,以学术的方式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我们的力量。今年是《文学遗产》创刊7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本刊特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专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屈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吴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智慧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高国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复变之道:中国文学发展的唯物辩证规律
赵德波(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专题研究
章句起源与初期形态蠡测
——以安大简、阜阳简、海昏简《诗经》为中心
虞万里
内容提要 章句是两汉经学标志性的解经形式,前哲时贤论述颇多。由于东西汉之交的繁琐章句著作不存于世,大多只能根据汉代文献的叙述和已经删减的东汉中后期的《楚辞》《孟子》章句论其得失,难窥全豹。通过追溯章句在西周的含义和形态,以出土实物为据,考察安大、阜阳、海昏《诗》简所用章句符号的发展,结合武威《仪礼》简的章句符号,可以发现解经形式的章句经历了初期以符号划分经文的章句形态学,即狭义章句学,到逐渐增加训诂注释、史事引证和概括章旨的章句诠释学,即广义章句学的发展历程。在狭义与广义,亦即章句形态学和章句诠释学之间,还曾经存在过各种繁简、详略不同的章句文本。
关键词 章句 出土简牍 《诗经》 两汉
作者简介 虞万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出版过专著《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等。
层累的文体观
——对《周礼》“凡大约剂书于宗彝”说的观察
李冠兰
内容提要 《周礼·秋官·司约》“凡大约剂书于宗彝”说已成为青铜器学、文体学等领域的基础性认识。实际上,被认为是“约剂”的铜器铭文并非契约文书或诉讼文书本身,而是对相关文书的节录、移录或改写。《周礼》“凡大约剂书于宗彝”说的提出,是撰作者在对西周铜器铭文文本和功能“追忆”的基础之上,结合战国时期的实际情况,对契约文书制度进行的理想化建构。郑玄对《司约》的阐释将“约剂”的内涵更显著地提升到礼制的层面,同时又体现了汉儒解经时遭遇的困境。文体观的生成和演变比文本所呈现的表象复杂,需要以流动性、层累性的视角观察《周礼》经、注所体现的文体事实和文体观念。“事实—文本—阐释”可作为观察文体观形成与流变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 《周礼》 司约 约剂 文体观念
作者简介 李冠兰,女,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发表过论文《论先秦的文体并称与文体观念》等。
“不为章句”的“贵文章者”
——经学史视域下的东汉文章学
程苏东
内容提要 随着章句与国家课试、选官制度的结合,章句开始往标准化方向发展,最终逐步走向僵化,加之其繁冗芜杂的长期积弊,引起部分东汉士人的反思。李育、何休等试图从今文学内部对其加以改革;贾逵、郑众等古文经学家则另起炉灶,试图借助古文经的文献价值打破官学章句的垄断局面。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士人以文章为救弊之道,对章句、时论中的虚妄之说加以辨析,不仅廓清了大量陈陈相因的陋见妄说,更使得文章的独特价值得以彰显,这就是以桓谭、王充为代表的“贵文章者”。考察这一群体对章句学的批评与对文章、创作价值的倡导,有助于重新认识东汉章句学与文章学之间的代兴关系,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魏时期“作者”观念之于战国汉初的新变化。
关键词 东汉 章句 文章 桓谭 王充
作者简介 程苏东,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出版过专著《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等。
杜甫“沉郁顿挫”说赋体义证
许结
内容提要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提出“沉郁顿挫”说,学界历来多将其放置于诗法研究领域,尤以杜说证杜诗为重镇,于赋体的义证则疏略无闻。回归赋论,探讨杜甫论赋提出“沉郁顿挫”的意义,特别是以“献赋”为标志形成的“承汉继周”的赋学尊体,内含了对大汉气象的追踪与对盛唐气象的书写。“沉郁顿挫”更多地体现于赋学章法,其审美导向是词法的承变与诗赋的互渗,从而又构成论赋视点由“体国经野”(篇法)向“沉郁顿挫”(句法)的转折,并喻示了辞赋批评意涵的历史性变迁。
关键词 沉郁顿挫 承汉继周 章句 词法 赋体义证
作者简介 许结,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出版过专著《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等。
略论李贺诗在佛教文学史上的传播与接受
李小荣
内容提要 李贺诗在佛教文学史上的传播和接受主体有两类,即局内和局外。其历史进程是从局内先行,到局内、局外交织并行。局内包括诗僧和以语录传世的禅僧,局外则以具有一定佛教信仰的居士型诗人为主体。这两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大都认同李贺是诗歌天才,特别是他的乐府与歌行创作,其中的名篇名句多被后世所接受。不过,就接受的深广度而言,局外远超局内,但两者各具特色,如局内“红雨”意象与灵云偈的异时同构法,局外无;局外流行的“《楞伽》堆案”现象,局内无。究其成因,主要在于两类传播接受主体对李贺诗歌文本蕴含的佛教文化因素,关注点各有侧重,像局外盛行的李贺后身说,局内就没有相关自比之作。
关键词 李贺诗 佛教文学史 传播 接受
作者简介 李小荣,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出版过专著《禅宗语录文学特色综合研究》等。
北宋经义文与王安石新学
钱建状
内容提要 王安石主持编纂的《三经新义》及其《字说》,是荆公新学最核心组成部分。在新党主政时期,举子要想在激烈的考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精熟“王氏之学”,善用文辞来推衍《新义》与《字说》中的奥义。这是作为经学与小学的“王氏之学”,向文章学转化的一个制度背景。熙丰以来的举子,其科场经义文之高者,在不悖离“王氏之学”的前提下,善于推衍、转化、利用、汇通《三经新义》与《字说》,以证成己说;善于以虚化实,由此拓展言说的空间;善于审明题意,以扇对、排偶之法,分承照应,并增加文章的气势,皆为时文写作行之有效的技巧与法度,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由此看来,在“王氏之学”这个相对封闭的经学空间中,在经学向文章转化的过程中,应举的士人,仍有一定的创新、回旋的余地。
关键词 北宋 经义 王安石新学 《三经新义》 《字说》
作者简介 钱建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专著《中国科举通史》(宋代卷)等。
王安石记体文的观念与实践
——以经藏记与修城记为中心
管琴
内容提要 荆公文章繁富,所作记体文亦杰出。他的经藏记《真州长芦寺经藏记》与《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其区别于北宋同类之作的特殊处,或在于打通释教与老庄的界限,相关方面比起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早了三十余年。其修城记亦颇有新意。《桂州新城记》将城之不守与礼义缺失二者之间相联系,细究其写法,受欧阳修《本论》的影响较深。明人“文本经术”的评价,也并不仅见于这一篇。综观王安石记文思想与具体写作,他对合理、合体的重视是相贯的。在评价记体文时,王安石最著名的言论是“先体制”而后工拙。不过结合其记体文的实际品评,对体制的重视不仅限于尊体、破体的层面,还包括说理的新颖恰当、见识的高明有素、寄托的准确深远等诸多方面,以此脱记体文之俗。
关键词 王安石 记体文 经藏记 修城记 体制
作者简介 管琴,女,《北京大学学报》副编审。出版过专著《词科与南宋文学》等。
诗卷、“话题”与多元性诗学表达
左东岭
内容提要 元明之际产生的诗画结合的同题题咏,呈现出“话题”的独特功能。《墨菜卷》《听雨楼诗卷》《安分轩诗卷》等文本充分体现了作为“话题”的诗卷所包含的三大特征:诗卷形成时、地的非同步性;发起者的非权威性与参与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自由随意性;成员构成的复杂性与人生态度、审美趣味的多元性。这些特征塑造了元明易代之际吴中文坛立体感、多声部与自由性的文学生态。
关键词 元明之际 吴中文坛 诗画题咏 多元表达 文坛生态
作者简介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出版过专著《明代文学思想研究》等。
知识结构背景下明代文学内在体系的变革
何宗美
内容提要 着眼于一个基点、三个要素、两种文学来理解和诠释明代文学,不失为明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一个基点指中国古代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是认识明代思想与明代文学的新维度,并且可以普遍运用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思想与文学研究;三个要素指知识、思想和文学,建立在三要素关系链上的明代文学内在体系的调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次深度变革;两种文学指共时体系和历时体系的文学,也指经典与非经典的文学,以此概括明代文学的两种机制和形态,并探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从而把明代文学特别是明代诗学的诸多现象及理论问题归纳到一个较为根本的认识上来,进而延伸到对中国古代文学基本范式及演进规律的总体思考。
关键词 明代文学内在体系 知识结构 一个基点 三个要素 两种文学
作者简介 何宗美,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等。
《五伦全备记》新考
——兼论此剧在明代戏曲史上的意义
黄仕忠
内容提要 《五伦全备记》有两种朝鲜翻刻本,今存四个传本,均有残缺,各本互补,可见完整的自序、“玉山高并”序和“叶叠青钱”跋,分别撰于景泰元年庚午(1450)九月和十二月。此剧由丘濬初创,经叶叠青钱逐段补充修订,即在士大夫家中传阅与演出,三个月后付之雕板。剧本分二十八“段”,“段”下有注,概括剧情,开南戏分“出”、加“出目”之先河。此剧是明代文人旨在“劝化风俗”而撰写的第一部南戏,在成化、弘治间为邵璨、姚能等人所响应,用文人观念作剧,进而推动了从“南戏”向“传奇”剧本形态的蜕变。丘濬力求浅近易晓,减曲增白,白文通俗,实开李渔“贵浅近”说的先声,因而丘濬及其《五伦全备记》对明代戏曲史的意义,需要作重新认识。
关键词 丘濬 《五伦全备记》 朝鲜刻本 分出
作者简介 黄仕忠,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教授。出版过专著《〈琵琶记〉研究》等。
图文环路:明清小说插图前置对阅读的影响
万晴川
内容提要 自明嘉靖、万历之后,小说插图的流行方式变为图像置于正文前,从而参与了小说的文本建构,这对小说叙事和读者阅读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正文前插图及其款识,是小说中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高度浓缩,既体现着画家等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又透露出一些语言文本的信息。读者通过读图,可大致预知小说的主要内容。其次,图像前置改变了读者的审美发生路径,形成跨媒介的阅读环路。在图像的刺激和引导下,读者继续进入语言文本。当读到与插图相关的内容时,会唤醒和激活原先的读图记忆,读者可能会回看卷前插图,通过“图—赞”“图—识”“图—注”“图—图”等多重互文,往复回旋,互相印证,从而强化或修正之前的观点,重构自己的阅读体验,实现审美超越。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文前插图 预叙 审美路径
作者简介 万晴川,原名万润保,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等。
道德困境与叙事策略
——三国故事“取益州”的嬗变
井玉贵
内容提要 取益州是奠定蜀汉基业的重大历史事件,迫降同宗刘璋使刘备付出了相应的道德代价。《三国志演义》及其衍生作品,立意将刘备铸造为仁君,在天命论的加持与拥刘贬曹倾向性的设定下,对取益州实施了多种叙事维护,主要表现在张松献地图、杨怀高沛之死、李恢的转变、马超来归和安置刘璋等五个事件中。由于取益州在道义上始终存在难以弥合的裂隙,为刘备所取代的刘璋便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同情。《三国志演义》与衍生作品构成的作品群,完成了一种“大文学”叙事,昭示出经典作品与衍生作品之间,存在一种互文关系。借助此种互文关系,可以一窥塑造复杂政治人物、描写复杂历史事件的新路向,有别于《三国志演义》的新型创作亦可借此打开一片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取益州 刘备 刘璋 衍生作品
作者简介 井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过专著《陆人龙、陆云龙小说创作研究》等。
读书札记
张志和《渔父》词的西塞山考实
王兆鹏
内容提要 唐代西塞山有两处,一在今湖北黄石,一在今浙江湖州。张志和名作《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鸟飞”的西塞山,究竟是写湖州西塞山还是写黄石西塞山?晚唐以来就有不同看法。原来,张志和《渔父》词,是在湖州与刺史颜真卿等人唱和时所作,写的是当地的西塞山。张志和与颜真卿唱和时所画《清江渔钓图》虽已失传,但南宋洪迈之父洪皓曾收藏,洪迈《西塞渔社图跋》说《清江渔钓图》是西塞溪山的写真。张志和所画西塞山,正是湖州西塞山。张志和词画相证,其笔下西塞山,无疑是湖州西塞山。由于张志和词、画表现的是他自己熟悉的日常往来区域的湖山景色,不甚知名,所以后世难以确指西塞山的地理方位。
关键词 唐五代词 张志和 《渔父》词 西塞山
作者简介 王兆鹏,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讲席教授。出版过专著《词学史料学》等。
学术信息
“杜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论坛”召开(116)中国近代文学高峰论坛暨全国郭嵩焘学术研讨会召开(128)“2023青年学者词学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召开(141)“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暨广西多民族融合文学史料研讨会”综述(191)
英文目录 /192
点击名片 关注《文学遗产》官方公众号